西门屋祠堂位于电城西街严屋巷与新北街之间,根据《电白严氏族谱》记载,是由第十七世聘之公从爵山临轩园来此地开基立业,由于聘之公未成年就去世了,他的父亲端衡公就让他的长兄缉之公次子——原经公入继。根据聘之公的爷爷致和公在一七三九年去世享寿七十岁,则祠堂应该是一七五○年间始建。
|  | 
| 图1 祠堂大门 | 
祠堂在民国时期曾进行修葺,“文革”期间遭到破坏。受限于时势,改革开放后只重建了祖堂。二○二四年八月,一场台风暴雨导致其余年久失修的梁柱与古老的土墙彻底坍塌。族人议论多年的重建愿望因此提上议程,在尧泰、亚威、政华等热心族人的主持下,各户人丁合资捐款开展重建工程,于二○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落成入伙。
 
|  | 
| 图2 祠堂在电城镇的位置卫星图 | 
祠堂沿中轴线建造,格局典型,呈“三进两天井”之制,布局庄重、层次分明。踏入大门,右侧可见成对的值房,平日用于守门、接待或存放祭器。
 
|  | 
| 图3 祠堂的“三进两天井”建筑格局 | 
穿过大门便是第一进前厅,这里是接待族人、张贴族规和举行议事的场所。祠堂原悬挂“尊三齿一”牌匾,相传为清朝政府所赐,可惜在“文革”破“四旧”期间失去。
|  | 
| 图4 祠堂通告 | 
|  | 
| 图5 祠堂通告 | 
|  | 
| 图6 祠堂铭文 | 
前厅之后是一方天井,既可采光排水,又为祭祀时的集会与摆案提供空间。穿过天井进入第二进大堂,屋顶通透、四面敞朗,成为前后两进之间的过渡与仪式通道。
|  | 
| 图7 祠堂前厅 | 
再越过第二道天井,即抵全祠核心——庄严肃穆的祖堂。祖龛内供奉历代先祖牌位,祭典时族人齐聚于此,完成由凡俗到神圣的礼仪递进。
 
|  | 
| 图8 祠堂祖堂 | 
迄今,西门屋祠堂香火已延续十代,至廿七世子孙,有四十多户逾两百多人。清代期间,族中曾培养出监生、邑庠生、府冠军、荐卷等多名人才;朝廷亦授予通议大夫、奉直大夫等衔,官至候选布政司理问。现代更有校长、军官、局长、所长、主任等各级干部多人,继承并发扬家族的荣耀。
|  | 
| 图9 祭拜活动 | 
|  | 
| 图10 祠堂大门 二○○七年摄 | 
 |  | 
| 图11 祠堂大门内 二○○七年摄 | 
|  | 
| 图12 祠堂地砖 二○○七年摄 
 
 | 
|  | 
| 图13祠堂前厅 二○○七年摄 | 
|  | 
| 图14 祠堂大堂 二○○七年摄 
 
 | 
|  | 
| 图15 祠堂大堂 二○○七年摄 
 
 | 
|  | 
| 图16 祠堂祖堂 二○○七年摄 
 
 | 
|  | 
| 图17 祠堂大门俯视 二○○八年摄 
 
 | 
|  | 
| 图18 祠堂整体俯视 二○○八年摄 
 
 | 
|  | 
| 图19 崩坏的祠堂大门与土墙 二○二四年摄 
 
 | 
|  | 
| 图20 破败的厅堂 二○二四年摄 
 
 | 
|  | 
| 图21 破败的大堂 二○二四年摄 | 
|  | 
| 图22 祭拜活动 二○二四年摄 
 
 | 
|  | 
| 图23 祭拜活动 二○二四年摄 
 
 | 
|  | 
| 图24 重建祠堂筹资倡议书 二○二五年摄 | 
|  | 
| 图25 重建祠堂捐款倡议书 二○二五年摄 | 
|  | 
| 图26 重建祠堂开支公布 二○二五年摄 | 
|  | 
| 图27 祠堂入伙 二○二五年摄 | 
|  | 
| 图28 祠堂入伙 二○二五年摄 | 
|  | 
| 图29 祠堂入伙 二○二五年摄 | 
|  | 
| 图30 祠堂入伙 二○二五年摄 | 
视频1 祠堂入伙 二○二五年摄
 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